“思想与时代”哲学公开课第十讲“生命的未来:生命科学与生命哲学的对话”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3-04-24浏览次数:49

2023年4月22日,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页]网站主办的“思想与时代”哲学公开课第十讲“生命的未来:生命科学与生命哲学的对话”在紫金港成均苑4幢100报告厅举行。本次公开课采取对谈形式,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页]网站敦和讲席教授孙周兴教授与西湖大学副校长、遗传学家许田教授进行对话。对谈采用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进行。

对谈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主页]网站常务副院长王俊教授主持。王俊教授指出,系列公开课关心的是时代中的思想问题。本次对谈的话题是:在当前技术时代如何看待生命。

开场白过后,孙周兴教授提出哲学在当前时代面临的难题:哲学在知识体系中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当前的哲学活动应当通过关注科学和技术问题,重新回到前沿的地位。

作为科学家的许田教授表示,现在的科学家都忙碌于研究,而哲学家都在展望和思考。不过,在从前这两种工作是同时进行的,哲学在思考大问题的同时也要了解科学研究的成果。就自己的研究领域而言,生命科学刚刚经过了孵化期,即将影响和改变社会。许田教授以老龄化为例:生命科学近几十年的发展成功将人类的平均寿命提高到了将近90岁。科学延长了人的寿命,也为个人和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如何对待其中产生的新问题?这些是科学家没有思考的。

孙周兴教授表示,以1945年为界,生物科学将是此后时代处于主导地位的技术之一。马克思在1844年就已经提出,科学最终将会变成关于人的科学,人的生命将成为科学的终极领域和目标。延长人的生命,这个目标仿佛很高尚,但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之一是:当生命现象成为科学事实后,生命是否被简化、被伤害了?人文学科的反思更多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生命,而不是把生命看作一些数据。

许田教授区分了科学家所做的工作与孙教授关心的哲学性问题。科学家做事的方式是解决眼下出现的问题。从前,生病导致死亡是常见的现象,科学家就通过研究工作治病救人。但若进一步看,倘若某些疾病是由对于进化过程不利的基因突变而引发的,而生物学的原则就是适者生存,那救治这些患者是否是正确的?又例如,是否能将机器接入大脑来让盲人能够看见?能够把机器接入大脑做一些别的事吗?这都是技术专家较少思考的大问题。不过,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思想前进,而不是思想走在技术前面,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首先不是观念,而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和生产力。现在科学即将改变人类自己了,急需思想来考虑其中的问题。

孙周兴教授指出许田教授对技术和观念的描述是不符合历史的。如果没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一些列思潮所形成的观念,是不可能有工业革命的。当下的文明虽然主要由技术推动,但以前并非如此。从许教授关于社会现象,如婚姻、游牧与农耕民族等等的解释来看,许教授的立场是生物还原主义。许田教授用基因突变这样的生物学原理来解释的现象,其实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随后,两位对谈者又进行了几轮直率而富有成果的交锋。现场听众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之中。两小时的对谈时间很快过去,对谈者和听众的讨论热情却并未消减。公开课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给每一个参与者都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后继续思考和回味。